..
当家被异化成资产|文摘#1
富人握有大量闲置房产,穷人却无家可归,为什么呢?
因为房子从住所被异化成了财产和或者说是理财工具 。
这是哈佛大学社会学系教授Matthew Desmond 的新作——《扫地出门:美国城市的贫穷与暴利》——里指出的观一个事实。
澎湃新闻刊发了牛津大学人类学院教授项飙为本书做的导读,项教授是中国人,在关于房子与土地这样的话题身上,中国人比美国人体会的更为深刻。
以下摘抄两段导读:
为什么空出来的房子不能成为被驱逐者的家园?占有者不愿意。我10万买下来的房子,白给别人住,岂不是降低了房子的价值?中国二线以下城市政府办公楼前和房产开发商公司门口时不时有业主静坐,对房子降价表示抗议。不许房产降价,直接动机是保护自己投资的价值。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就是不许那些比我穷的人拥有和我一样的房子。宁可让房子空着,也不能让别人便宜地住。业主当然不是坏人;然而,一旦必需品成为利润的源泉,对利润的追逐就难免沦为“要命”的肉搏。
正是因为我们失去了公共感,我们把家绝对化成为一个私人祭坛。如果家是我们“忙完学习工作之余、在街头历劫种种之后的去处”,那么,工作越折磨、学校越有压力,街头越危险,家就越显得温馨而珍贵。也许,我们生活在这样的循环里:为了买房安家,我们承受更多的工作折磨;工作折磨又让家居这个避风港显得愈加宝贵。于是,人之为人的基本需求(住所)成了我们全力拼搏的目标,实现人之为人的基本手段(工作、学习、在街上和人相遇交流)成了折磨和负担。
有人说中国房子能炒起来,是因为中国人重视家庭与土地,这是观念上的历史包袱。这和文章里提及的“家天堂”、“人人成为业主”的意识一样。 那么,未来的房子还会不会如此重要,就看现在这代人能不能卸下这个历史包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