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笔记冷战|文摘#33

原文链接:The Notetaking Cold War

编译:dkphhh(enhanced by OpenAI Translator

「人类的蛇影因此遍布万物之上」—— William James

dkphhh:根据 ChatGPT 的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是「人类的足迹已经历史悠久,深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可能在未来证明对人类心智、世界和宗教有重大影响。

我们如何组织笔记?

这几乎是所有效率工具爱好者都头痛的一个问题,解决方案也有很多:笔记本、标签、归类、看板、链接、双向链接。实际上,正是因为方案太多了,以至于互联网上时常发生相关论战。

Tiago,是笔记组织架构PARA的发明者;Conor,是笔记软件 Roam 的创始人。两人的论战焦点如下:

Tiago 认为每个笔记都必须有且只有一个分类。但 Conor 认为笔记应该无处不在,不应将笔记归类到一个自上而下的结构中。

关于这个问题,他们都有自己的洞见——那么,他们的观点为何大相径庭?我们又该如何取舍?

我认为,如果我们深入了解,就会发现两人的观点并非如表面那样截然不同。其次,我认为理解两人思想的哲学渊源,能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笔记作者,以及更重要的,成为更好的思考者。

1

首先,回到争议的发端,为什么组织笔记这么难?

这是个好问题。

一个显而易见的答案是,组织信息本来就很难,但这个难仅针对特定信息。

举个例子,从来没有人争论过 CRM 里的信息该如何组织,因为 CRM 就应该是一个客户名单的列表。

如果你想搞得复杂一点,你可以加一个层级结构。给每条客户信息加上姓名、地址、电话这样的属性,然后再将客户按公司归类,公司按地理位置归类。

你看,我们几句话就把一个 CRM 的组织架构描述出来了。尽管在细节上或许有分歧,但在 CRM 的基础架构方面,不会产生像笔记那样的争论。

为什么笔记就不一样了?

2

一种思考知识管理的方式是思考哲学:

当我们思考最好的文件夹结构和标签层级时,我们实际上是在思考哲学。事实证明,一场长达两千年的哲学辩论,和 Tiago 与 Conor 的争论非常相似。

不过,这场哲学辩论的议题不是信息该如何组织,而是世界该如何组织:

世界是什么? 它由什么组成? 其构成部分如何关联? 我们又是如何知道的?

辩论的一方,相信世界存在普遍、客观的真理,并且真理能被人类智慧所认识。

我们称这些人为本质主义者,柏拉图康德笛卡尔都属于这一范畴,尽管他们的哲学立场各不相同。

本质主义者思考「真理」的方式比较特别。他们认为,当一段陈述反映了现实世界如何组织运作的基本规律,它就是真理。他们认为,真理就是陈述和世界状态之间的关系。

辩论的另一方,选择不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大体来说,他们认为没有绝对真理,有许多不同的办法来反映和组织现实世界。

我们称这些人是实用主义者,詹姆士维特根斯坦罗蒂都属于这一范畴,尽管他们的哲学立场各不相同。

本质主义者对真理有清晰定义:能准确反映世界状态的陈述就是真理。

实用主义者对于真理的定义则非常工具化:有用的就是真理——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你照着做了,结果和预期一致。

对于实用主义者而言,陈述没有真假之分,只有有用或无用。有用就是真的,没用就是假的。

本质主义者认为实用主义者的真理观非常幼稚。他们认为实用主义者在主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真理,这与「真理」的概念相悖。

实用主义者认为本质主义者把时间都用在看书上,对于现实生活实际的运作方式不够理解。

本质主义者有一个层级化的世界观。这个世界里的每样东西都应该被分类,每个类目又要被放到一个边界分明的层级中。这一基础原则被运用到了许多领域,例如我们给动物分类的系统——林奈分类法。每种动物都被归到了唯一且固定的纲、目、属、种。

但实用主义者有别的办法组织万事万物。他们用网络、联系的观点看世界。他们认为,定义事物的,是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关系。同时,存在多种合理的方式阐释事物之间的关系。

对于实用主义者来说,我们如何称呼事物、如何组织事物取决于视角和观点。事物可以同时被归属不同类目——我们基于上下文关系选择最相关的类目。

举个例子,想象一个棋盘,从我们的日常经验出发,棋盘自成一体,但从科学的角度讲,棋盘其实是由数十亿的原子构成。

所以,棋盘究竟是一个东西,还是数十亿原子的集合?

一部分本质主义者可能会说,它就是一个东西——棋盘。另一部分本质主义者可能会说,虽然我们叫它棋盘,但这只是一个简称,它实际上是原子通过特定方式排列形成的一个集合。

相反,实用主义者只会耸耸肩。他们说这个东西既是棋盘,又是原子的集合。棋盘只是一种语境下的表述方式,原子的集合是另一种语境下的表述方式,它们都是实用的简称或表述,但都不代表事物更深层次的本质。

本质主义者试图找到使一物能成为一物的根本,而实用主义者则认为描述现实的方法有很多,只不过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的有用,有的没用。

3

现在,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我会争论如何构建笔记系统,却不会争论如何构建 CRM 系统?

在回答问题前,我们需要意识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所有软件本质上都在做一件事——记录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并在合适的时机调取信息。表格工具、CRM、Facebook、甚至马里奥赛车,本质上都是在做这一件事。

但 CRM 和笔记软件有一些区别,因为 CRM 系统是在反映真实世界。CRM 里有客户、有公司还有地理位置。这些东西存在于层级结构中——客户从属于公司,公司又从属于某个地方。而这个层级结构正好反映了他们在真实世界中的关系。

相反,笔记软件不是这样的。笔记软件里没有客户,也没有组织化的结构,只有「笔记本」、「笔记」和「页」。

看起来它的信息架构和 CRM 差不多,在某种程度上也确实如此。但是,在一个非常关键地方,两者截然不同。

CRM 中的「客户」就代表着真实世界的客户,你记录的,是真实客户的信息。

笔记软件里的「笔记」,则和现实世界的笔记无关,你记录的实际上是无数尚未被定义的事情。「笔记」只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空白页,是你存放所有东西的盒子。

如果你认真听讲,你可能已经察觉了本质主义与实用主义和我们现在所说的这两类软件之间的深层联系。

CRM 就是一款本质主义软件。它建立了一套信息结构,反映现实世界的客户、公司、位置等对象,并用一种统一标准化的方式为它们建立关联。可以说,CRM 为现实世界的一角建立了一座模型。

笔记软件就不是本质主义者了,虽然也有笔记本和笔记这样的层级结构,但这些结构不具备主动为信息分类的功能,最后的结果就是,它把你扔进来的所有信息都放在了同一个空盒子里。

为什么会这样呢?

你可能觉得,笔记软件的开发者都是实用主义者,CRM 的开发者都是本质主义者。但我认为并非如此,从严格的层级到结构松散的网络结构,其实只是标尺的两端,而在其中游移取舍,恰恰是实用主义者的行为。

实用主义者并非排斥严格的层级结构系统,他们只是告诉我们,有许多这样的系统,其中某些系统在某些场景下更好用。

在场景明确的情况下,系统变得更加严格,层级更加分明,实际上更方便好用。所以严格的层级划分并非坏事!

我相信,软件开发者们必须用务实的态度对待信息的组织结构,也就是说,无论是开发 CRM 还是开发笔记软件,都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对信息的用途越清晰,对其组织的方式就越严密。

在 CRM 的例子中,你知道这些信息会成为销售过程的一部分,所以记录客户和他们身上的关键信息就非常重要,例如:

他们的名字 他们的住址 他们所处的销售环节 这笔订单的潜在价值

因为我们可以预见信息的使用方式,所以我们才能预设好需要收集的信息,并将信息以统一、通用、层级化的方式关联起来。

广义的笔记,可不是这样的,你不可能指望笔记成为标准流程中一个环节。什么是笔记?你脑袋里含混不清、用途不明的概念是笔记。或者,就算你知道该怎么用,但用途十分广泛的想法也是笔记。

举个例子,假设我有一篇读书笔记,我应该把它放在读书笔记这个分类里吗?还是把它归到手头正在进行的与之相关的项目中?或者,放到「我正在阅读的作家」这个分类里?或者,因为这本书是关于软件设计的,就把它放到软件设计这个文件夹?

这篇笔记适用的语境太多了,但想找一个精准的分类太难了。

4

如果我们从具体问题中抽离出来,用实用主义的眼光来看,任何笔记软件都能在下列光谱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左边的就是笔记软件,其记录的信息大多没有清晰的类属,非常灵活。右边的东西更接近 CRM,这类软件的用户可以清晰地归类信息。

用户场景越清晰,软件的信息分类越严密,其信息的组织架构也越接近现实世界。用户场景越模糊,软件在使用上就越灵活;越靠近光谱左边,我们就越有可能使用不同的结构来组织相同的信息(例如对同一条笔记添加多个标签),这样的信息结构看起来就更像网状的而非树状的。

5

现在,回到 Tiago 和 Conor 的争论

表面来看,两人的观点大相径庭。

Tiago 看起来更像信仰严密结构的本质主义者,认为每条笔记都有自己唯一固定的分类。

Conor 看起来更像灵活多样实用主义者,认为笔记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组织形式。

但实际上,我认为两人都是实用主义者。

在我看来,他们都相信一条笔记的用途无法被预测,存在多种组织笔记的方式。

只不过,他们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设身处地想象一下,假设你认为笔记的用途无法预测,你想帮助大家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之前得出的结论是,信息越不确定,你就越需要灵活多变的组织系统。信息用途越确定,你就越需要组织结构严密的系统。

图注:黄色代表系统灵活程度,灰绿色代表信息用途确定性

根据这个结论,如果你想组织笔记,只有下面两种办法:

  1. 让笔记用途更明确,使用流程更清晰
  2. 创造一个拥有无限灵活性的系统

Tiago 选择了 1,Conor 选择了 2。这两种选择各有优劣。

Tiago 的方法论

Tiago 的方法是建立一个适用于部分知识工作者的方法论,然后利用现有的组织系统实践这个方法论。

PARA(Tiago 为这套方法论起的名字) 的核心洞察有两点:

  1. 知识工作者的工作是创作作品
  2. 所有笔记都能根据它们在作品中的可用性进行分类

简而言之,Tiago 的方法,核心在于可用性。一旦你将可用性作为组织分类的核心准则,笔记的分类就呼之欲出了。

在横轴的右边是你正在做的项目 Project,可用性最强的笔记就放这儿。左边是归档 Archive,几乎用不上的就放这儿。随着你创作主题的变化,笔记会在这四个分类里来回流动。

dkphh:插播一下,原文在这里的例举说得比较模糊。下面这张Tiago 自己解释 PARA 的图更清晰。简单来讲,项目 Project 就是你手头正在做的事情;领域 Area 就是你的长期规划中的工作;资源 Resource 就是你觉得未来可能会用得上的东西;归档 Archive 就是用不上的东西。

Tiago 之所以能创造出这么明晰的分类,是因为他将可用性作为约束条件。一旦我们知道了我们记笔记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个目的建立系统了。像「项目」和「归档」这样的分类会自发出现。

Tiago 把构成我们笔记的信息网络,简化为了一个更易于使用的系统。

如果你还觉得 PARA 不是实用主义方法论,你可以仔细看看 Tiago 自己是怎么说的。他特意将这套系统设计得十分灵活,让使用者可以随意挑选,自己用得上的分类。发现领域 Area 在你的分类系统中没有用?那就删掉!

PARA 不适用于所有人,但适用于大部分知识工作者,这正是 Tiago 想做的——他不想创造出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分类系统,他只想帮助自己的学生更有效率地整理笔记,然后把精力花在工作上。

Conor 的网络

Conor 选择了第二条路,创造一个更加灵活的系统。

Roam 的原子单元不是笔记或笔记本的赛博化身,也不是「项目」(指代上文 PARA 方法中的 Project)这类能被清晰定义的类目。它在现实世界里没有与之对应的东西。它是一颗「子弹」。

dkphh:这里的「子弹」应该有指代子弹笔记 Bullet Journal 的意思。子弹笔记是一种记笔记的方式,一句话就是一条笔记,形式和下面四句「他们可以」类似。

「子弹」能通过多种方式组合到一起:

  • 他们可以像子元素一样嵌套
  • 他们可以像同辈元素一样放到一起
  • 他们可以组合成一篇文章
  • 他们可以通过括号和标签相互链接

Roam 的架构中没有「书」或「项目」这样的概念,相反,它的原子单元可以自由组合成你想要的形式,更进一步,他甚至能让同一条笔记在多处出现,一处更改,处处更新。

这也意味着当你对笔记的需求发生改变时,你的组织结构也能适应。

Roam 就像语言。一个字母什么都不是,但你可以把字母组合成单词,用单词创造句子。在 Roam 里,单条子弹笔记没有什么用,但你可以通过将子弹笔记相互链接,你就拥有了一个具有无穷力量的系统。

我们该如何选择?

长话短说:你根本不用选。Roam 足够灵活,你完全可以在 Roam 里使用 PARA。PARA 也足够灵活,你可以只选择对你有用的规则。

Tiago 的方法足够务实。它的设想是,我们不需要一个无限灵活的系统来表达想法,相反,我们只需要一个刚刚好的系统,这样就不至于变得焦虑,并能着手于真正重要的事:工作。

但对于某些人来说,刚刚好就是不够好——这些人就不适合用 PARA。

Conor 的方法非常理想主义且昂贵。它足够灵活,能适应任何用户的需求,也足够强大,你可以基于此搭建大多数信息管理系统,包括 PARA。

但 Conor 的方法问题在于上手难,因为可塑性太强,以至于无法大多数人一开始都不知道该怎么用。

这或许就是 Conor 将「Daily Note」设为 Roam 基础功能的初衷。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个功能,Roam 的空白页可能会劝退很多用户。

退后一步

从更宏观的角度讲,作笔记最重要的一步其实是理解笔记使用方式和组织方式之间的关系。

当你在纠结要如何组织笔记时,不妨后退一步,想想自己未来会如何使用这些笔记。

如果这些笔记未来的用途十分明确,你就能(在 Roam、Evernote、Notion、或其他笔记软件里)创造一个非常清晰的组织系统。

如果你不知道这些笔记会在未来派上什么用场,你可以考虑用 PARA 或将这些笔记链接到许多不同的地方,这样你在未来也能很方便地找到它们。


not by AI